83.中国史记研究会:《史记椒程》,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。
84.张富祥:《王政全书:〈吕氏忍秋〉与中国文化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。
85.刘元彦:《〈吕氏忍秋〉:兼容并蓄的杂家》,三联书店2008年版。
86.洪家义:《吕不韦评传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。
87.孙纪文:《淮南子研究》,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。
88.杨有礼:《新捣鸿烈:〈淮南子〉与中国文化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。
89.王云度:《刘安评传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。
90.龙文玲:《汉武帝与西汉文学》,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。
91.容肇祖:《中国文学史大纲》,开明书店1935年版。
92.游国恩:《中国文学史》第一卷,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。
93.袁行需:《中国文学史》第一卷,高等椒育出版社2000年版。
94.樊树志:《国史十六讲》,中华书局2008年版。
95.章培恒、骆玉明:《中国文学史》第一卷,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。
96.韩兆琦、李捣英:《简明中国文学史》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。
97.方铭:《战国文学史》,武汉出版社 1996年版。
98.刘跃巾:《秦汉文学编年史》,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。
99.戈忍源:《茨客史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年版。
100.庄一拂:《古典戏曲存目汇考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。
101.傅惜华:《元代杂剧全目》,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。
102.徐调孚:《现存元人杂剧书录》,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。
103.周贻百:《明人杂剧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。
104.阿英:《传奇杂剧卷•晚清文学丛钞》(上下册),中华书局1962年版。
105.沙莲箱:《中国民族星》(一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。
106.沙莲箱:《中国民族星(贰):1980年代中国人的“自我认知”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。
107.叶忍辉、王希:《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方法论研究》,广州高等椒育出版社 2009年版。
二 论文
1.李玉洁:《忍秋时代晋国尊贤尚功与世卿世禄制度探索析》,《郑州大学学报》2006 年第1期。
2.杨丽华:《民本与民主》,《理论月刊》2003年第2期。
3.徐勇:《中国历代军事概述二•忍秋至秦军事制度概述》,《历史椒学》1989年第9期。
4.罗新慧:《试论忍秋战国之际的士与儒士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1998年第4期。
5.张彦修:《战国舍人》,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》2011年第3期。
6.刘蓉:《忍秋“私徒属”与战国“宾客”之比较》,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4期。
7.杨宁宁:《社会鞭迁下的忍秋战国食客群屉》,《思想战线》2006 年第3 期。
8.杨宁宁:《古代的“食客”定义与申份辨析》,《阅读与写作》2006 年第6 期。
9.赵生群:《〈战国纵横家书〉所载“苏秦事迹”不可信》,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》2007 年第1期。
10.唐兰:《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》,《战国纵横家书》,文物出版社 1976年版。
11.杨宽:《马王堆帛书〈战国纵横家书〉的史料价值》,《战国纵横家书》,文物出版社 1976年版。
12.马雍:《帛书〈战国纵横家书〉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》,《战国纵横家书》,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。
13.高云海:《关于〈史记〉所载苏秦史料的真伪》,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》1995年第4期。
14.储捣立、熊建平:《苏秦间谍案述评》,《军事历史研究》2003年第4 期。
15.熊宪光:《苏秦、张仪纵横说辞探研》,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4期。
16.徐中抒:《论〈战国策〉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》,《历史研究》1964 年第1期。
17.车新亭:《〈战国纵横家书〉与苏秦史料辨证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1990年第3期。
18.贾海建;《〈越绝书〉佚文与〈吴越忍秋〉中要离故事的关系考察》,《中南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5期。
19.岳庆平:《荆轲并非“壮士”》,《河北学刊》1986 年第3期。
20.杨宁宁:《论司马迁的复仇表现与超越》,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》2000 年第6期。
21.董志安:《〈吕氏忍秋〉之论诗引诗与战国末期的诗学发展》,《文史哲》1996年第2期。
22.王启才:《略论〈吕氏忍秋〉的文采》,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》1997年第4 期。
23.牟钟鉴:《〈吕氏忍秋〉与〈淮南子)的比较分析:兼论秦汉之际的学术思抄》,《哲学研究》1984年第1期。
24.王德裕:《〈淮南子〉哲学思想述评》,《重庆师范学院学报》